阅读历史 |

第179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了数额足够的粮草。

兰殊前不久刚散了家当,得到户部的支持后,归回不少,这会儿,又尽数撒了出去。

得知兰殊一回京,先跑去了北大营捐赠物资,兰姈忍不住笑骂道:“小没良心,当年你卷了那么多盘缠出门,挣钱回来不先孝敬我,全往别人那处贴。你的良心不会痛吗?”

兰殊摸了摸自己的良心,“不痛。”

兰姈捏起她的脸。

兰殊吃吃笑着,同她细细分析起当今局势,认可朝廷夺回故土的主张。

兰姈叹道:“看来王爷当年送你去读书,真是没送亏。”慨叹过后,她握住了她的手,“可我只盼你无忧无虑。”

兰殊笑道:“我也不怎么忧,多的是人挡在前头。”

但这些愿意挡在前头的人,总也要得到支持。

她只是想要支持他们。

兰姈当然知道她口中指的是谁,勾起唇角道:“王爷见你如此慷慨解囊,可有感动得痛哭流涕?”

“他?痛哭流涕?”兰殊想想那画面,便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。

足足两辈子,她连哭都不曾见他哭过一回,痛哭流涕,这个词基本是与秦陌绝缘的。

只是兰殊回想到昨儿在北大营看见秦陌的画面,他自然代表将士感激了她,可那副面容,却好似心事重重的。

这么多个月不见,也没像往常来找她。

她当然知道他很忙,可心里不知怎么,莫名有些空落。

今日正是中元节,一家人说好了来赵府团聚。

两个兰帮着厨房把晚宴安排妥当,玉裳特意从库房拿出了西域进贡的葡萄酒,好心想给大伙儿尝尝,噙笑捧着酒瓶询问二小姐可曾喝过。

兰姈点了点玉裳的额头,先笑回道:“她可曾是洛川王府的人,什么贡品没见过。”

兰殊却短促的沉默,虽说她自是见过,只是这样的贡品,秦陌从来不用,也从来不拿它们赏赐底下人。

当年玄策军横空出世,建下的第一件丰功伟绩,便是平定西域,一战成名。

将士原当最有资格享用这类贡品。

可这些贡品,于大周,是震慑四方的炫耀品,对于他们而言,回忆起那些沙场上亡故的同僚,心里,只会不是滋味。

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

兰姈听着她一声叹惜,也淡了兴致,命人将酒瓶放回了库房中,“外邦的东西也不见得好,还是喝我们自己的酒吧,更喝得惯。”

兰殊颔首,忽而想起以往的今日,秦陌都会在陪她吃完晚宴后,悄悄溜去江边自酌。

而她为了避免他醉在外头,总会去抓他回家。

如今,倒是没人再管着他了。

临近黄昏,大门远远传来了马车辘辘停下的声音。

兰殊走出厅门,打眼一望,弘儿眉心紧蹙,紧跟在赵桓晋身旁迈进了门,两人不知因什么原由,起着争执。

兰殊朝前迎了几步,只见弘儿拖着拽着赵桓晋不肯撒手,哭着嚷着着要求他去同二姐夫再说一下,带他一块出征。

崔弘不解嚷道:“我想去前线,我可以打仗!为什么他们都去了,偏把我留下?”

赵桓晋劝慰道:“你年纪尚小,还不是时候建功立业。”

弘儿愤愤道:“我哪还小了,二姐夫在我这个年龄,早已是声名远扬。”

赵桓晋道:“小小年纪不要总想着做英雄,英雄就是知道其中辛苦,才执意叫你留下。”

兰殊犹记得前世秦陌出征北伐,赵桓晋擅谋略,懂兵法,亦随行同他一并前往。

可这会儿,当兰姈关切询问起赵桓晋请缨的折子可得了批复,赵桓晋却摇头道:“洛川王要我留京陪陛下稳住朝堂。”

话音甫落,赵桓晋朝兰殊觑了一眼,只见她心不在焉地站在了长廊前,游神良久。

战场上凶险难料,他这是不想弘儿和姐夫出事,才将他们都留了下来。

他倒是还有心思保全她的家人,大战在即,可有想过他自己的安危?

往年,每逢七月十五,秦陌都会到曲江边缘的护城河口,流放白莲灯。

战场上马革裹尸,多少亡魂流离失所,逢节想要祭拜,都无坟可上。

秦陌素日杀伐果决,喜怒不形于色,唯独每年中元节,看着桌上热腾腾的晚宴,身边仍有亲人陪伴,他联想到沙场上亡故的同僚,面上不自觉流露出一些悲凉。

夜趋渐深沉。

兰殊饭后消食,漫步走出了后院的小门,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,再度看见了那一道熟悉的身影。

流水上至云雾,下至地谷,通往世间各处。

秦陌躬着身子,垂手将白莲灯浮落水面,哀悼上万的将士亡魂。

兰殊止步岸边,忽而觉得,他越长大,身姿越挺拔,一道颀长的背影,落在水中,却显得孤独伶仃。

秦陌眉间的褶皱若有若无,似有所感,回眸朝她所在的方向望来,一双寒眸明显亮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